高考作文点评 | 彭玉平主任解析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6月7日上午,随着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广东的高考作文题也随之公布。
2024广东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作文题有什么特点?显示了怎样的命题思路?考生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作答?快来听听彭玉平主任的解读。

人工智能体现的是人类尊严
人工智能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喜悦和恐慌。
人类在无力与有力、无能与可能、有限与无限之间,需要重新寻觅和确定自己的位置。但“人工智能”的前缀是“人工”,这多少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操控性始终在离合之间。借助科技的力量,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越人类的部分活动,包括部分智力活动。如人工智能在具备相关的素材之后,就可以写出一种有模有样的诗歌,这令不少诗人们感到恐慌。但模式化诗歌的缺陷是天然存在的,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取代李白与杜甫,这就是个性的力量,这就是作为人类自信的底蕴所在,这也是“智能”前之所以要前缀“人工”二字的原因所在。
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无法回避,但也不必恐慌。这世界的主人永远是人类,人工智能说到底,体现的是人类的尊严。
考题给的材料文字充满着弹性,如说“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能得到答案”,这就意味着许多的问题,人工智能还是无能为力、望而却步的,而这种“得到答案”的快速,终究是人类赋予的功能。“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句话也充满着迷惑性,要注意不能被带节奏,而是要自出判断。
常规的问题、普适性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确实变少了。但人类的特点就在于永远在思考,永远在关注瞬息万变的社会,所以也永远在提出问题,所以问题不可能越来越少,而只可能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人工赋予的智能没有止境,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才是无限的。
“智能”终究体现的是人类的智慧,人类继续生存,智能才能不断拓展。没有人类,何来智能?为人工智能送去的掌声是一时的,为人类智慧送去的掌声是千古的。
转载来源:羊城派 || 大咖点评高考作文|中大暨大厦大教授和六神磊磊这样说……
提高文章格局立意,应关注人类在AI时代该往何处去
“题目关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既贴合时代,也面向未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彭玉平说,作文题引导考生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处于什么位置,又该去往何处。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恰恰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强大。高考作文关注人工智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象是否有所关注,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圣贤书要继续读,也要关注信息爆炸和智能发展的时代,关怀丰富的生活、瞬息万变的社会,以及深远的未来。”彭玉平表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他认为,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也充满迷惑性。
“考生很容易被具体的人工智能所局限,但其实应该思考,人工智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是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他表示,社会在发展,人类的思考没有停止,面临的问题也就没有止境,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止境。
对于考生来说,题目本身不难写,但不要偏于一端,要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阐述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更要从更深远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考生既能从具体的人工智能出发,又能生发出更深远的思考,尤其是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处于什么位置,又该去往何处,如果能想到这一点,文章的格局和立意会更高一层。”彭玉平说。
转载来源:南方plus || 题目容易写好难!中大南科大广外名家教你写广东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