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平主任解析202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发布人:宋宇

  6月7日上午,随着高考首场考试落幕,语文作文题正式发布。
 

 

  面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考生该如何精准立意?怎样拓宽写作思路,写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优秀答卷?快来听听彭玉平主任的解析。

 

聚焦特殊年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表达

  彭玉平主任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往年稍微偏难一些,它直接关联到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体会。题目主要考察了学生对老舍、艾青和穆旦三部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在理解材料本意基础上进行深入发挥的能力。主题主要是家国情怀,特别强调的是特殊年代的家国情怀,如穆旦跟艾青写的抗战时期,家国破碎,民族多难,遭受外部侵略。诗人的歌唱饱含着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及人民的炽热的感情。所谓嘶哑的歌唱,那是因为歌唱已久,所谓带血的拥抱,那是因为从战争和灾难中走来。这种历史感也可以贯穿到现实。与现今国际形势相联系,展现中国青年对国家命运、民族困境和百姓命运的深刻关注。

   “如果我来作答,思路是基于当前社会情感被切割的现状,强调大情感、大情怀就是国家命运、家国情怀和民族发展,这是可以往高处、大处和远处拓展的主题。”彭玉平主任认为,如果考生有较好的阅读基础,能够精准分析材料出处及其背景,并将之与从抗日战争到现在世界秩序的变化相结合,探讨在人工智能社会中对这些核心意义的坚守,这样的思路可能会更容易获得高分。

转载来源:南方网 || 中大中文系主任解析广东高考作文:聚焦特殊年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表达

 

今年高考作文要写出历史纵深感
 

  “去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今年的作文题则凸显了历史纵深感。”彭玉平主任表示,如果不了解作文题提供的材料的时代背景,不明白其指代的意义的话,就会感觉比较难写。但如果对这些材料比较熟悉,就很容易能理解其想表达的内涵,从而把握住写作的主旨。

  他表示,这几段材料,都指向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深重苦难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老舍的“鼓书艺人”,还是艾青笔下小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还是穆旦的“带血的手”,都表现了在民族和国家危难之中,作者的情感与国家命运、百姓命运的深刻联结,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彭玉平指出,今年的作文题有着穿越时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考生不能停留在对历史的感悟,而要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关联。如今的中国,正变得日益强盛,但也面临着美国等国家的国际霸权主义以及贸易战等手段的打压和“围追堵截”。考生要将对家国情怀的感悟,运用到对当下国家发展的分析和感悟之中。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不能埋头读书做题,也要时刻关注家国命运、时代发展和社会议题,激发起自然而然的家国情怀。”彭玉平表示,在具体落笔上,家国情怀可以体现在经济、军事、文化等等不同的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关注的角度展开写作。

转载来源:南方+ ||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今年高考作文要写出历史纵深感


从历史到当下:需要永恒坚守的“大情怀” 

  今年高考作文,广东卷用的是全国一卷。从面向中学生的角度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老舍、艾青与穆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如果由一个学过现代文学史的中文系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比较简单了。但对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方面尚缺乏系统了解的中学生来说,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原始意义,就有点难度了。

  不过难度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即便对这三段材料的原始出处不是很清楚,三段材料展现出来的意义方向总还是能大致感受到的。老舍的“开不了口”,艾青的“嘶哑的喉咙”,穆旦的“带血的拥抱”,这些语境大致指向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面对灾难的情怀与和平安居的情怀总是有着区别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面对灾难的吟唱,总是能激发人更多更深的情怀。如果学生明白了三段材料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背景,则类似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未来,就是一种大情怀。把握好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了。今年的高考作文从现代史的角度重提“大情怀”的意义,呈现的作文格局,我认为比较宏大。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的基础是心志强大,家国情怀就为这种心志注入了具体而切实的情感能量。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家国情怀的教育与呼唤都是永恒的。当然这样的题目,如果泛泛而谈,就变成脱空之论了。因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发展、民众的生存,是一个空间十分大的论题,高考作文如果脱空而论,就不可能得高分。因为一种情感,无论大小,如果脱空了,就等于把意义脱空了。这从本质上来说,还不是作文分数高低的简单问题,而是未来中国青年的认知问题,后者的问题其实更大。从抗战中对这一份“大情怀”的艰难坚守,到当今在相当无序甚至对中国充满挤压的国际大环境中重新呼唤这一份大情怀,这涉及守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的热情、使命和责任。简单解释语境,尤其是把老舍、艾青与穆旦三段文字连缀起来,形成了一种对“大情怀”的认知,我认为是做好这篇文章的基础,然后才是融通古今和中外的问题。今年的作文题是不是会成为今后命题的方向?我不敢断论,但“两耳不闻窗外事”已经注定很难写好类似的题目了。把历史的纵深感、深刻的现实感与个人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结合起来,把责任、使命与未来结合起来,或许是值得考生充分重视的问题。

转载来源:羊城派 || 大咖点评 | 中大中文系主任、厦大话剧学者、网络作家如何看高考作文题?